康大师现在带有3个徒弟,而这个依照皇宫原样五乘八英尺、三分厚的毯子主要就由其中最小的徒弟王国英以每天五分的进度来织。从技校出来的王国英在厂里面织毯工人中是年龄最小的,今年也已经三十多岁了。
康玉生老人从师于陈玉衡师傅,从1947年开始学习织作京式手工地毯。提起向恩师学习织毯,康大师告诉我们,陈玉衡是从地毯传习所出徒的,那么地毯传习所里教织毯的师傅是不是或者有没有原来是宫廷工艺坊里织毯子的艺匠师傅呢?康大师苦思半刻摇了摇头说,不了解,并先给我们讲起报国寺地毯传习所内东门派、西门派、吉门派的小故事来。
解放前北京的织毯业也有点像江湖武林一样,由于师傅的不同就分出不同的派别来,地毯从业手艺人当时被分为三派:东门派、西门派和吉门派。东门派和西门派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南城派和北京的北城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织毯风格流派。走东门的一般从业聚集在北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城。西城这流派喜欢织厚活儿和活头活儿,活头活儿就是根据纹样的走向再进行制作,而织厚活儿就爱出花刺,所以西门派喜欢使用方刀,因为用方刀刀尖好扒拉下花刺来,而且使用方刀砍花刺也比圆刀方便。而东门派也就是后来一般在南城、崇文一带制作地毯的喜欢织薄活儿和仿旧活儿,为了仿旧仿出来像和好看,东门派愿意留花刺,圆刀砍不尽花刺儿,所以东门派用圆刀,而且他们一般不铰活儿,圆刀留下花刺来,再用槐树水,或者锅烟子水作旧的方法制作出来仿旧毯子,一织出来外国人就特别爱要,卖的价钱也就格外高。
“盘金毯”属于西门派———南城的技艺,北城不织这个。另外还有一个绥远来的外地师傅,圆刀方刀都使,这就更被东、西门派所不屑,那两派看不起这个,所以带的徒弟又属于一派别,他们人少,一般走吉门,故又叫吉门派。
陈玉衡师傅既然是地毯传习所出来的,据康大师说,“庚子赔款”后,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为了解决灾民民生,1903年在北京南城广安门报国寺开办了地毯传习所。康大师的恩师陈玉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招进地毯传习所的。
地毯传习所不仅广招社会贫寒子弟,还以各种方式鼓励他们来学习技术,不止是地毯,刺绣、景泰蓝等传习所也纷纷在社会上开办起来,免费教授技艺,管吃管住并负责安排工作。出徒后就业更是不成问题,甚至还尊重你个人的意愿,愿意留下的就直接被安排工作。只要你继续干这行,不愿意留的,社会上就有人要你。甚至在清宫里面也组织起了宫女们学习各种技艺,好为民族工业、实业救国出把力。
这种中国最早工业化流程的传习所不仅形成了地毯行业制作的规范化,而且使地毯的技艺不再是秘密,培养出来的织毯人才开始普及于民间,起到了传承和发展北京宫毯技艺的作用。
陈玉衡出徒后被安排在继长永地毯厂工作,后来又到了燕京地毯厂。康玉生老人说,陈师傅是样样全通,包括织毯的设计画图。1945年陈师傅开办了自己的聚顺成地毯厂,并与常涣章、宋学良、党子兴等人在东城金鱼胡同合伙开办卖地毯的京城地毯商行,陈玉衡师傅不仅是当时织地毯行业的全面手,而且是京城的能人,担任过北平市同业公会副会长等职。
康玉生老人在小学毕业后没钱升中学时,就经人介绍去了陈师傅开的地毯厂学艺,陈师傅的地毯厂当时已经有30多人了。
过去讲究学徒三年零一节出师,学徒期间不给工资,三年学徒出来后才有工资,另外一节,比如出徒时是春节,那么在到端午节期间只给半份工资,另外半份应当应分属于报答师傅的。过了三年零一节后,老实又本分的康大师就留在了师傅的聚顺成地毯厂。
上一篇:机织地毯“水印”是怎样形成的? 下一篇:盗车贼地毯店边打工边“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