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手工地毯生产、出口基地,年产手工地毯100万平方米,占全国的50%以上。2004年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族毯业城”。山东神龙地毯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手工地毯、胶背地毯、皇宫地毯和机织地毯为主的大型企业,生产纯毛、混纺、化纤、毛加丝、机织仿手工等多种质地、品种、规格的手工地毯和机织地毯。
2005年山东神龙毯业有限公司的“龙禧”牌地毯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武城人民历来就有利用苇草、柳条、麻线等编织工艺品的传统,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随着时代变迁、历史发展,当地编织术也在创新和提高。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县逐渐兴起地毯产业,群众为贴补家用,以分散加工为主进行地毯生产,并逐渐扩张膨胀,集聚发展。
1958年,县里审时度势,筹建了地毯厂,以生产民族特色地毯为主,地毯规模生产正式启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县地毯厂发展半成品加工为主,全县原1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加工网点,并辐射到周边两省六县市,完成了原始资本的自我积累.
90年代中期,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力度,地毯产业迅速膨胀发展,在当时地毯市场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武城却“风景这边独好”,被日美欧三大市场的客户誉为:“70年代看天津、80年代看威海、90年代看武城”。2003年,研制开发机织仿丝超薄地毯,极大地丰富了地毯品种,形成了多层次、多品种、多价位的产品格局。目前,全县年产各类地毯300万平方米,产值9.6亿元,利税2.2亿元,社会效益5.8亿元。二是品种齐全,特色鲜明。
目前,已发展到拥有男工地毯、胶背地毯、东方地毯、皇宫地毯、精艺地毯、艺术挂毯、机织地毯等七大系列,产品花色品种达上千个,产品远销日、美、德、西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享有“世界地毯看中国,中国地毯看武城”的美誉。根据少数民族的民俗和文化特色,研制开发了一系列适应少数民族的地毯产品,藏毯、新疆毯、回民仿古毯和中东毯以及手工民俗画“挂”毯等,以其颜色多样、鲜艳明快、内涵丰富的特点,深受少数民族用户和国外伊斯兰用户青睐。
建设中的中国地毯博物馆,集中收藏、展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毯产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全力展现地毯的文化内涵。全馆全部建成后,将分产品实物展室、产品实景展室、现代馆和未来馆四个展室,可集中收藏和展示七大系列上千个花色品种的民族地毯产品。
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地毯企业已达7家。1958年成立的县地毯厂逐年发展壮大,成为目前全国50年代建厂的唯一一家生存下来的大型地毯加工企业,并于1996年兼并德州地毯厂等五家市内地毯企业及河北省南宫地毯厂,组建成以县地毯厂为龙头的德州地毯集团总公司,成为跨省市的大型(二)企业集团总公司,总资产由2500万元增加到2.5亿元,员工由原厂的230人增加到7000余人,产量由原来的10万平方米增到40万平方米。2003年,企业改制为山东神龙毯业有限公司,并投入1.2亿元研制开发机织仿丝超薄地毯,成为全国同行业中唯一拥有手工、针刺、机织三大加工工艺,产品品种最为齐全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年年产量可突破100万平方米,可拉动地毯加工机台6000余台,吸纳社会劳动力3万人。四是科技含量高,产品种类多。1999年,成立武城县地毯研究所,具体负责地毯产业的科技推广和产品开发。
目前该所共有各类地毯图案设计人员27名,近年来研制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和西方文化特色的地毯近600个新品种,实现了由传统的“北京式”、“美术式”、“彩素式”向“自然型”“几何型”“抽象派”,由传统的粗厚重向轻薄细的转变。开发生产的针刺奥比松、TA丝地毯属世界首创产品,研制开发的“120道”、“140道”、“160道”精艺地毯引导了市场新潮流,设计的“160步波斯胶背地毯”荣获第30届中国国际地毯交易会图案评比金奖。2002年开发的机织地毯,实现了高科技与传统技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精、细、亮、密、厚、挺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风格。
上一篇:防螨:潮湿地区家庭不宜铺设地毯 下一篇:北京地毯织做工艺即将失传